人生,就是一个博弈接着一个博弈的Leibniz链。
博弈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《孙子兵法》。1944年,von Neumann 与Morgenstern 合著的《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》给出了博弈论的一般框架和研究方法,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。
冯·诺依曼,美籍匈牙利数学家、物理学家、计算机之父、博弈论之父
22岁就取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的Nash,也是具有鸿鹄之志的四青人才。当年,敲开普林斯顿大门的推荐信只有一句话:This man is a genius。
基于研究生期间的研究,Nash在1950年和1951年发表了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文章,在非常一般的意义下定义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(即Nash Equilibrium),并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,突破了von Neumann框架。
"Equilibrium Points in N-person Games"
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, 36: 48–49, 1950
"Non-cooperative Games"
Annals of Mathematics, 54: 286–295, 1951
其中,第一篇文章就是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、被后人津津乐道的那篇总长度只有一页的传世之作。
据说Nash兴奋而诚惶诚恐地把这些结果汇报给博弈论之父von Neumann时,von Neumann显得很不耐烦,只嘟囔出了一个词:trivial。
虽然带着匈牙利口音,但这个词Nash听的清清楚楚、真真切切。自己千辛万苦做出来的突破性成果被学界大统领评价为“毫无意义”,这对于一路顺风顺水、智力超群、心高气傲的Nash不啻于当头一闷棍!不知Nash受到这种礼遇后是否对普林斯顿象牙塔有了新的认识、产生了离开学术界的想法?
冯诺依曼闷棍(以下简称冯闷棍)在学术界产生的影响(包括对Nash本人学术生涯的影响)是巨大而深远的。当前,在我们大张旗鼓的反四唯过程中,在优青杰青、科技大奖、职称评聘、绩效考核、学科评估、重大项目的评审中,废除了SCI、ESI、IF、JCR、H-index、他引次数等可以直观比较的量化指标,基层科研工作者更怕那些掌控了话语权、终裁权、拥有巨大班扎夫权力指数、又带有强烈个人主观色彩的冯闷棍了--- 冯大师说trivial,其他人敢说non-trivial吗?
当然,中国学术界并非棍子大棒满天飞。更多的是慧眼识才的伯乐,对于年轻人采取保护、鼓励、提携的态度。否则,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怎么可能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一座大山?
在科研评价中,怎样有效地规避冯闷棍,鼓励年轻科研人员敢于质疑权威、挑战权威,也是科技部政策制定者要认真研究的新课题。
Nash后来确实离开学术界了几十年。但这两篇文章在经济学、社会学、政治学、管理学、军事学、演化生物学等领域却发挥出了越来越强大的作用。
1994年,Nash因为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,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诺贝尔奖。
说实话,这个荣誉来的有点晚。冯诺依曼那一闷棍的impulse response这时应该早已衰减为零了吧?
2002年,以Nash为原型的电影《美丽心灵》获得奥斯卡多项大奖